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教培知识 > 正文

终南望余雪赏析(唐代祖咏之终南望余雪赏析,该诗抒发了诗人..)

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-02-19 23:15 32

本文目录:

终南望余雪赏析

 最佳答案:

      整体概述

      - 这首诗以“望”字统领全篇,通过描写终南山的雪景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冬日寒冷的感受。

      逐句解析

      - “终南阴岭秀”:首句点明地点和景物特征,一个“秀”字,既描绘了终南山北坡的秀丽景色,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。

      - “积雪浮云端”:此句以“浮”字生动地描绘了积雪仿佛漂浮在云端的景象,突出了山的高峻和雪的洁白,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。

      - “林表明霁色”:“霁”字表明雪后初晴,阳光透过云层,洒在林梢上,闪烁着明亮的光辉,展现了雪后初晴的美丽景象。

      - “城中增暮寒”:结句以“暮寒”二字,将视角从山间拉回城中,表达了诗人对冬日傍晚城市中增添的寒意的感受,同时也呼应了题目中的“余雪”。

      艺术特色

      - 炼字精准:诗中的“秀”、“浮”、“霁”、“寒”等字,都经过精心锤炼,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景物的特征和诗人的感受。

      - 情景交融:诗人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,通过对终南山雪景的描写,表达了自己对冬日寒冷的感受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。

      - 构思巧妙:全诗仅四句,却层次分明,由远及近,由景及情,构思精巧,意蕴深远。

      创作背景

      - 这首诗是祖咏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的应试诗,题目为“终南望余雪”。祖咏仅用四句便完成了这首诗,表达了他对终南山雪景的独特感受,展现了他的诗歌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视角。

      《终南望余雪》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,成为了唐代山水诗中的佳作,不仅展现了祖咏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力,也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匠心。

终南望余雪赏析

《终南望余雪》原文、译文以及鉴赏

      终南望余雪

      祖咏 〔唐代〕

      终南阴岭秀,积雪浮云端。

      林表明霁色,城中增暮寒。

      译文

     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,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。

      雪后初晴,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,傍晚时分,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。

      注释

      终南:山名,在唐京城长安(今陕西西安)南面六十里处。余雪:指未融化之雪。《全唐诗》此诗题下有小字注:“有司试此题,咏赋四句即纳,或诘之,曰‘意尽’。”

      阴岭:北面的山岭,背向太阳,故曰阴。

      林表:林外,林梢。霁(jì):雨、雪后天气转晴。

      创作背景

      这是一首应试诗。《唐诗纪事》记载,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,文题是“终南望余雪”,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。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,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。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,考官让其重写,他拒绝了。

      赏析

      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。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,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。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,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,山上的积雪深厚,更增加了山的高峻。当傍晚时分,雪后天晴,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。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,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。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,描写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。

      “终南阴岭秀,积雪浮云端。”中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,所见的自然是它的“阴岭”(山北叫做“阴”);而且,惟其“阴”,才有“馀雪”。“阴”字下得很确切。“秀”是望中所得的印象,既赞颂了终南山,又引出下句。“积雪浮云端”,就是“终南阴岭秀”的具体内容。这个“浮”字下得十分生动。自然,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。这是说: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,积雪未化。云,总是流动的;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,正给人以“浮”的感觉。或许有的读者要说:“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!”这里是没有提,但下句却作了补充。“林表明霁色”中的“霁色”,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“林表”涂上的色彩。“积雪浮云端”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,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。

      “林表明霁色,城中增暮寒。”中“明”字当然下得好,但“霁”字更重要。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。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,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,阴天固然看不清,就是在大晴天,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;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,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。祖咏不仅用了“霁”,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“霁”。他说“林表明霁色”,而不说山脚、山腰或林下“明霁色”,这是很费推敲的。“林表”承“终南阴岭”而来,自然在终南高处。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,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,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,染红了林表,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。而结句的“暮”字,也已经呼之欲出了。

      前三句,写“望”中所见;末一句,写“望”中所感。俗谚有云:“下雪不冷消雪冷。”又云:“日暮天寒。”一场雪后,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,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,吸收了大量的热,自然要寒一些;日暮之时,又比白天寒;望终南余雪,寒光闪耀,就令人更增寒意。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,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,意思的确完满了,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,再凑几句了。

      王士禛在《渔洋诗话》卷上里,把这首诗和陶潜的“倾耳无希声,在目皓已洁”、王维的“洒空深巷静,积素广庭宽”等并列,称为咏雪的“最佳”之作。诗中的霁色、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。

唐诗《终南望余雪》祖咏赏析

      终南望余雪

      终南阴岭秀,积雪浮云端。

      林表明霁色,城中增暮寒。

      注释

      1、终南:山名,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。

      2、林表:林梢。

      3、霁色:雨后的阳光。

      译文

      终南山的北面,山色多么秀美;

      峰顶上的积雪,似乎浮在云端。

      雨雪晴后,树林表面一片明亮;

      暮色渐生,城中觉得更冷更寒。

      赏析

      据《唐诗纪事》卷二十记载,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。诗写遥望积雪,顿觉雪霁之后,暮寒骤增;景色虽好,不知多少寒士受冻。咏物寄情,意在言外;清新明朗,朴实俏丽。

唐代祖咏之终南望余雪赏析,该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?

      《终南望余雪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终南山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,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内心的凌云壮志和对寒冷天气的感受。

      对终南山的赞美:诗中“终南阴岭秀”一句直接赞颂了终南山的秀美,而“积雪浮云端”则进一步通过积雪的景象,突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和雄伟。这些描绘都表达了诗人对终南山的深深赞美。

      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:诗人通过“林表明霁色”一句,细腻地描绘了雨雪初晴时,阳光照射在林表上所形成的美丽色彩。这种细腻的描绘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感受和热爱。

      隐含的凌云壮志:“积雪浮云端”一句,不仅描绘了终南山的高耸入云,还隐含了诗人的凌云壮志。积雪在云端之上,象征着诗人的理想高远,追求不凡。

      对寒冷天气的感受:诗的最后一句“城中增暮寒”,写出了因望余雪而感受到的寒冷。这种寒冷不仅是身体上的,也可能寓意着诗人内心的某种孤寂或清冷。这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真实感受。

本文推荐:晋宁农业养殖加盟:https://www.kmbdw.com/nongyeyangzhijiameng/areaid-9/

新人999

新人999

TA很懒,啥都没写...

Powered By Z-BlogPHP,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-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