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很多人在转《是谁在批量制造“厌学小孩”?》,点开一看,只是记者对一名心理咨询师的采访,似乎权威,并不新鲜。
押上来的批量制造“厌学小孩”两大罪人,家庭和学校。“李蔚不认为是孩子有病。在她看来,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家长生病,孩子吃药。”“学校变得越来越安全,但也像一个牢笼。”
毫无调查研究支撑,仅凭咨询个案断定,还是惯用的“鲜活性误导”。
稍加思考就不难发现其逻辑漏洞。学校是牢笼,学生多厌学,为什么有些孩子抑郁休学退学,更多孩子却坚持了下来?现在很多家庭不止一孩,家长教养方式有毛病,为什么一个孩子有病,另一个孩子没事呢?
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的主流观点早已明确,会导致儿童厌学的抑郁障碍(特别是中重度抑郁)、双相障碍等,有遗传生理机制,外部环境往往只是诱因。
家庭和学校都应该努力为儿童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环境,也为精神障碍患儿提供帮助和支持,但伪科学的话术不仅治不好孩子的抑郁,反而加重家长和教师的焦虑;不能促进心理健康,只会制造心理恐慌。
《是谁在批量制造“厌学小孩”?》一文还有“前传”,同一名记者写的《全国超25家休学中心,接不住2800万抑郁青少年》,标题的关键数据就不靠谱。
该数据源自《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》,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、好心情、灵北中国编制,依据的仅仅是“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收集了6670 份有效问卷”,取样和调查方式都极不专业。
对此,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专家已明确辟谣,根据权威机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,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只有2%左右。
这名记者不帮忙辟谣,却继续传谣。
“生病的孩子,往往有个生病的家”,就基于该蓝皮书中“学生抑郁症的原因”一组数据。
这属于典型的倒果为因。众多学生面临学业压力、睡眠不足、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问题,并没得抑郁症;孩子患抑郁症往往会出现睡眠障碍,引发更多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问题。
抑郁的是留守儿童,怪家长忽略;孩子的父母甚至祖父母都在身边,就怪家长过度控制。
孩子生病,家长本来就会自责;如今还要被误导的舆论指责,家长不“生病”才怪;而家长一出现情绪失控,又成了新“罪证”。
孩子得了身体的重病,家长崩溃,人们尽洒同情之泪;换成精神的重病,就没有共情,只有公愤,多么荒谬啊。
常听人说起,感觉现在学生抑郁休学退学的是比过去多了。
要知道现在入学率也比过去高多了。我国的高中毛入学率,1990年是26%,2000年为42.8%,2010年升至82.5%,2024年已达92%。即使16-18岁的高中适龄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比率一直保持在1%不变,高中生患抑郁症的比率也可能由1990年的万分之二十六,大幅飙升至2024年的万分之九十二。这与其归咎学校和家庭,不如归咎政府普及高中太成功。
看问题不能跟着感觉走,而要用理性思维。
休学中心的教育和医疗资质都成问题。心理咨询师2017年已从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移除,除了“放管服”改革,还因为心理咨询师考试漏洞百出,培训乌烟瘴气,行业乱象丛生。
接受采访的心理咨询师提到几个确诊重度抑郁的患儿找她多次咨询,且有被“疗愈”,这不仅极不专业,还涉嫌违反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》,该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,“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、治疗。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,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。”
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记者也不了解一下相关法律吗?
究竟是谁在批量制造“厌学小孩”,究竟是谁想借制造恐慌、贩卖焦虑渔利,不可不察呀。
2025.6.26. 图片源自网络
作者:乔雨萌,凤凰网.2025.6.9.
作者:乔雨萌,凤凰网.2025.6.23.
相关阅读
- 上一篇: 新人租公交车当婚车,【媒体看青巴】公交车,既是“媒人”,又是“婚车”
- 下一篇: 红井子村-红井子村